百年巨人 柯達末日啟示錄
百年企業 生存或者是滅亡?
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曾經是全美第十八大公司,擁有專利數量僅次於IBM,底片市占率在美國高達90%,1920年代就以全球行銷策略聞名、無數次被當成案例討論的伊士曼柯達,申請破產保護。
伊士曼柯達,曾經是世界第一的影像”先知”,將當年謎一般攝影/沖洗等專業,變成盒子一樣的”傻瓜相機”。而柯達更知名的是他做大的企圖心,包含低價賣器材、高價賣底片的定價策略;1960年代創新的廣告戰。但是在面對數位化時代,柯達殞落了,而老對手、當年柯達認為”不具威脅”的富士軟片卻生龍活虎。
面對威脅 開始轉型
當Sony開始推出數位相機的1980年代,柯達與富士都敏銳意識到這個發明帶來的衝擊,都開始啟動相似的變革。柯達仍然focus在底片為主的思維中,以市場龍頭的心態宣稱要把”影像”當成核心,開始打造複印機事業。但是柯達的複印機事業部,雖然合併了IBM的影印服務部門,最後仍黯然出售並結束此一部門。
認知 決定了一切
跨足生技產業也是類似結果,柯達花了52億美元併購的製藥公司營收狀況遠不如預期,而富士卻在生技產業中不停有所斬獲。究其原因,唯一的差別只是認知不同,兩家公司對於本業核心價值的體認完全不同。柯達以影像龍頭的角度出發,始終認為”影像”是他的核心價值,甚至跨足複印機市場,與惠普等大廠大戰,生技產業也是以併購方式進入。而富士因為是市場小弟,反而能深刻的體認到自己的核心價值乃做底片中研發出來的”精密化學”。從這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複印事業與Xerox全錄公司合作,專注在化學/光學的領域。也運用製作底片的精密塗裝技術/奈米技術/控制自由基技術,成功跨足生技產業。甚至是現在當紅的LCD產業,富士也以偏光板上的重要塗料主要供應商的身分占有一席之地,半導體產業中如何讓化學元素在晶圓上精確定位,更是富士的專業。
百年企業,變革不難,難的是該如何變。對照富士目前70%營收來自於跨足的新產業,柯達卻申請破產。這場一百年的柯達與富士之爭,顯示了只有認清自己的定位,才是變革的王道。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一個又一個的高山
只有在戰鬥中求生存 在掙扎中求改變
才是王道
古人言:活到老學到老
仔細咀嚼 也別有一番豪氣干雲 自在其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