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第四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第四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一、关注于解决问题

 

把思路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需要态度和技巧上的一些小调整。调整虽小,却能带来巨大的变化。当你习惯于某种思考方式时,即使是小的转变也可能很困难,但是,一旦转变之后,你可能会惊奇:“我怎么就没早点儿想到呢?”然后,事情就很简单了。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比如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孩子们会开始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因为这对他们有明确的意义,因为受到尊重的对待并且尊重地对待其他人的感觉的确很好。


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不,他们不会在下一次总是能处理得好(大人也不会在第一次尝试时就能学到手),但他们会从中学习。大人们面对的挑战是要放弃自己的疯狂念头——人要先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太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必须通过伤害孩子来教给他们分辨对错。

关注于解决问题与关注于惩罚,甚至关注于逻辑后果相比,会营造出一种非常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教室氛围。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会因此而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我,当他们关注于解决问题时,权力之争大大减少了。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当大人肯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施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孩子们就会成为出色的解决问题能手,并且能想出许多很有创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来。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和第5章的“逻辑后果的四个R”非常相似。事实上,前三个R是完全一样的,惟一不同的是H。然而,关注点是非常不同的,因为它强调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为问题付出代价(通过惩罚)。

 

二、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5.相关(Related)

6.尊重 (Respectful)

7.合理 (Reasonable)

8.有帮助 (Helpful)

 

下面的内容摘自《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说明了当学生们由关注于逻辑后果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时,在两次头脑风暴中提出的建议有着怎样惊人的差异。

在五年级一个班的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做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见课间上课铃声而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下面是学生们列出来的后果清单:

 

1.让他俩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他们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就留几分钟。

3.扣除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迟到了几分钟就扣几分钟。

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向他们吼叫。

 

然后,老师要求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迟到的同学准时回到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来的解决方案清单:

 

1.大家可以一起大喊:“打铃啦!”

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迟到的同学可以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迟到的学生可以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们该回教室了。

6.打铃的时候,大家可以拍拍那两个迟到同学的肩膀。

 

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不论看上去还是听上去都更像是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以及让两个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第二个清单则不论看上去还是听上去都更像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关注的是帮助这两个学生在将来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第一个清单是用来伤人的,第二个是用来帮人的。

 

乔迪麦克维蒂是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市的一名获得“正面管教协会”资格证书的会员。她向我们讲述了在一次班会上,她稍加推动就使讨论由“伤人”方案转为“帮人”方案的故事。

 

我作为一名观察员参加了一次班会。当我到那儿的时候,他们已经一切就绪,已经开始进入解决问题阶段了。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一个没被说出姓名的同学没有征得亚历克斯的同意就拿走了他的铅笔。主持班会的学生让大家传递用做发言棒的小企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开始的时候,提出的建议都是后果性的:“让她课间休息时待在教室里。”“老师可以把她的桌子挪开。”

我很快就明白了,每个同学都知道谁是“犯错”的人,尽管没有说出她的名字来。而且,看来很清楚,她是个“惯犯”,一些孩子都“厌倦”了处理她。她坐在自己的椅子里,渐渐地越缩越小。

我问全班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否愿意考虑另一种方法,我作为他们的顾问或许可以提供。他们都很急切地想听听是什么主意。我不认为有谁喜欢让别人感到很难堪。我向他们指出,尽管他们没有说出那个同学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说得是谁,连我也已经知道是谁了。他们点点头。我问他们,能否猜一猜乔安娜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感觉会更好还是更糟。大家认为乔安娜或许会感觉更糟。我于是提醒全班,大家已经同意在班会上要“帮人”而不是“伤人”,并且建议他们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关注逻辑后果。解决方案是以一种有助于他人的方式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的方法,而且,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全班同学能够想出如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办法。我问乔安娜和全班同学,他们想不想试试看。他们都赞同,并且开始重新提建议。

这次,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她可以问人家借铅笔。”“我们可以做一个铅笔库给全班用。”“她可以用别的东西去交换铅笔,等用好了再换回来,这样亚历克斯就不会担心铅笔拿不回来了。”

看着乔安娜在她的椅子里逐渐“涨大”了起来,真是令人惊异。等小企鹅传递了整整一圈、想要提供建议的同学也全都发过言之后,我支持主持班会的学生问问乔安娜和亚历克斯愿意选择哪个方案。记录员宣读了建议清单,亚历克斯和乔安娜都愿意接受“借铅笔时要先问”这一建议,而且他俩会在一星期以后向全班汇报这一方案的执行情况。

这个方案是明白的、尊重的并且令人鼓励的。问题就此得到了圆满解决。旁观整个过程给我的震撼是,亲眼看见乔安娜的“缩小”和“涨大”。之后我想:“这一班的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我的感觉是,这个“惯犯”也许是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全班的支持和接纳。她似乎被这个“先问再借”的简单建议赋予了力量。

她以后还会遇上麻烦吗?很可能。但是,她和她的全班同学现在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这一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是“你是我们中的一员”,而不再是“你不是我们的一员,你要被驱逐出去。”

 

当孩子们和大人刚开始就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头脑风暴时,你会发现许多建议都是惩罚性的。有时侯,需要打断头脑风暴的进程,并且建议他们专注于解决方案。另一种选择是,等完成头脑风暴之后,把建议清单审视一遍,让大家去掉那些不符合“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的建议。有时候,老师和父母还会要求孩子们去掉那些伤害性或不可行的建议。比如,去夏威夷旅游也许是有帮助的,但是不可行。在去掉伤害性和不可行的建议之后,问题的“事主”就可以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帮助的建议。当孩子可以选择一个方案,而不是由别人来告诉他应该选择什么——或者由全班投票决定要当事人接受哪个方案时,会极大地增进孩子的受尊重感和责任感。

我们常说,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会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下面的例子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在另一所小学里,一、二年级学生使用操场时有些问题。玩绳球的时候,孩子们会耍赖并且好斗。老师们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没有任何好办法,而操场的主管对于如何 “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越来越失望。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在一次讨论这个问题的班会上,一群二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见解:耍赖和好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玩绳球的赢方得到了很高的奖励。你赢的时间越长,就能玩儿更长的时间。这使得大家都想要赢,而且使得那些在等着轮到自己的孩子要等很长时间。

凯蒂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她建议:不要让赢家再继续玩下去,两个玩伴都重新排队。这样,赢球(或者耍赖)的冲动就减小了,并且可以有更多的孩子在课间玩到球。同学们都赞同这个建议,而且还把它提交给了一、二年级的其他班讨论。他们都同意试行几个星期。老师们有些怀疑。他们认为孩子们会找到办法绕过这个规则,让任何所谓的“成功解决”都转瞬即逝。

结果令人非常意外。孩子们喜欢这条新规则。实际上,想到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想出了这么个有效的办法,孩子们就充满了力量。操场上的气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年少的学生们因为自己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而觉得浑身是劲儿。在随后的一系列班会上,好几个班级都创造性地为其他一些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而且,老师们也相信了班会的价值——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教给孩子们有价值的生活技能。

当孩子洒了牛奶的时候,孩子决定(因为你问他应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去拿海绵和毛巾,这就是3R1H(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你就是在教给孩子生活技能,并且为孩子提供机会发展他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

当你的十几岁的孩子晚上回家晚了,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在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以后(常常就到了第二天),你让孩子和你一起做头脑风暴,以找到对双方都尊重的解决方案,这就叫3R1H,而你就是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让孩子明白要尊重你的要求。

当你的孩子玩儿垒球时打破了窗户,你俩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起修好玻璃(所需材料用孩子的零用钱来购买),你就做到了3R1H。只要你不责备孩子,并且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你和孩子就不但是在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是在相互尊重,并且会共享高质量的亲情时光。

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内在的、价值无量的生活技能就是让孩子知道“冷静期”的价值。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孩子理解并学会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心绪烦躁并且受“原始脑”支配时,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很困难的,那里惟一的选择是“战”或者“逃”,等到我们冷静下来,并且能够重新接通理性大脑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三、积极的“暂停”

 

如果你的配偶或同事把你逼得走投无路,并且说:“我不喜欢你刚才的所作所为。你去‘暂停’一下,想想你都做了些什么。”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你是会感激人家的帮助,还是会愤愤不平?你想的会是“哎呀,这真是太有帮助、太鼓舞人了”,还是“这太侮辱人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会觉得因为这个人是在帮助你,因而决定把你所有的问题都告诉这个人,还是会与这个人拉开情感距离,甚至去另找一个伴侣?

既然这种做法对大人来说既是不尊重的也是不奏效的,为什么我们却认为这对孩子就会有效呢?成年人做了很多无效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真正的认真思考。他们没有考虑长期效果。他们没有考虑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孩子是怎么想的,以及孩子会对自己、别人以及将来该怎么办做出何种决定。他们也没有考虑自己说的是什么话。

我问家长和老师们,为什么说“你想想你做了些什么”这话很愚蠢。其愚蠢之处在于,这句话假设大人能控制孩子们的想法。他们控制不了。那些被送去“暂停”的孩子不大可能在那里想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更可能想的是你做了些什么,以及你对他们多么不尊重、不公平。有些孩子可能会满腔愤怒和怨恨,想的是要怎样才能扯平,或者下次怎样才能不再被你抓到。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因此而把自己想成是“坏蛋”或“不够好”的孩子。

积极的“暂停”则完全不同。它是要帮助孩子感觉更好(这样他们才能接通理性大脑),而不是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是一种错误的激励),不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在每个人都能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大脑之前,专注于解决问题就不会有效。在让孩子和我们一起来布置“积极的暂停”区时,要遵循以下四项指导原则:

 

1.花时间训练。在使用“积极的暂停”之前,要和孩子谈谈它的好处。要将“冷静期”的价值,以及在解决冲突之前要等待每个人的感觉都好起来的重要性告诉孩子。

教孩子使用“积极的暂停”或者“重新振作起来的时间”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你要把它用于你自己。家长可以把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幽默书放在卫生间的抽屉里,需要时就到卫生间里待几分钟,以便重新振作起来。在一个教室里,“再振作”区是一个装饰成热带海岛的教室一角(被称为“夏威夷”)。孩子们可以先去“夏威夷”待几分钟重新振作起来。老师并不经常去那里,但她的抽屉里放了一棵充气棕榈树,当她需要去“夏威夷”时,她就会把棕榈树拿出来放在自己的桌子上。学生们就会知道,当老师在“夏威夷”时,他们应该给老师一会儿时间,以便让她平静下来并且再次振作起来。

2.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这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让孩子们布置(或至少参与布置)他们自己的“积极的暂停”区,对于孩子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孩子太小,还不能帮着做计划或做选择,那他们就还不到使用“暂停”的年龄。要向孩子解释,“积极的暂停”的目的不是要惩罚,或是给他们造成痛苦。要和孩子们一起做头脑风暴,提出一些在“积极的暂停”时能帮助孩子们心情好转的活动,比如读书、玩儿玩具、休息或听音乐。

很多父母和老师反对在孩子“暂停”时允许他们做些愉快的事情。他们相信,允许孩子玩儿玩具、读书、休息或听音乐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奖励。这些人深陷于陈旧的观念之中,坚信孩子要遭到惩罚(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却理解不了当孩子们感觉更好时会做得更好这一事实。

因为“暂停”这个词已经担了一个惩罚意味的恶名,所以让你的孩子或学生给它换个名字是个好主意。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名为“太空”的地方。他们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挂了一张黑色的网,并且从天花板上垂挂下一些星星。这个角落里放着两个豆子袋,因为有时侯孩子需要带上一位“暂停”伙伴(或太空伙伴)一起进去,还放着一些书、填充动物玩具以及听音乐用的耳机。另一所幼儿园的老师用一些旧的软布填在几件旧衣服里做了一个“暂停”时用的“奶奶”。老师在需要时会问孩子:“你觉得到‘奶奶’的腿上坐一会儿会不会好些?”

注意“会不会好些?”这种问法。给孩子两种选择是对孩子的极大尊重。“你觉得现在怎样才能对你最有帮助?是去‘冷静角’,还是把问题放到班会(或家庭会议)的议程上?”

3.事先和孩子们(或学生们)商量好一个计划。要向孩子们解释,你们中的一方或双方也许会发现,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之前,做一个“暂停”,直到自己的感觉好起来,是很有帮助的。父母和老师们经常承认,更需要“暂停”的是自己,哪怕仅仅是几次深呼吸。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可以“选择”积极的暂停,如果他们认为这有帮助的话。

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有些父母会说:“你觉得去你的‘快乐角’会不会好些?”如果孩子因为过于生气而说“不”,父母可以说:“你愿意我陪你去吗?”为什么不呢。也许你像孩子一样需要一些“暂停”。记住,你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感觉好起来,这样孩子才能做得更好。如果孩子还是说 “不”,你可以说:“好吧,我想我要去。”这样,你就会给孩子做出示范,表明“暂停”并不是什么坏事。

4.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那些反对允许孩子在“暂停”时做些愉快事情的大人,往往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条指导原则。

有些采用正面管教的学校在操场设有“积极的暂停”凳。老师告诉学生们,当他们需要冷静时,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坐这个凳子,直到他们能够做到尊重别人或爱惜操场的设备。当老师和操场的主管问一个学生,“你觉得在你的感觉好起来之前去坐坐‘暂停’凳会有帮助吗?还是你现在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帮助?还是愿意把你的问题放到班会的议程上?”的时候,尊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没有必要每一次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候,“积极的暂停”已经足以中断有问题的行为。仅仅是感觉好起来就足以让孩子转向更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了。当看上去确实适合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用启发性问题帮助孩子探讨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并利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有时候,孩子们可能想通过把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上,来得到更多的帮助以找到解决方案。

玛莎是我的儿童发展课程班上的一名学生,她曾因为儿子行为不当而把他送到他自己的屋里去。一、两分钟后,孩子就跑了出来,她立即又把他送了回去。当被问到她的孩子跑出来时是否还在继续不良行为的时候,她承认孩子没有。她不由得笑了起来,因为她认识到,如果她当时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行为,而不是用权力让孩子吃苦头的话,就没有必要再送孩子回他自己的房间了。然后,我们又谈到,如果当时孩子自己选择去他的“特别的地方”——一个他帮着布置的地方——直到他心情好起来,就会更有效。

大多数父母和老师不知道有其他有效的方式可以代替惩罚。当他们知道了等一段时间冷静下来并不是要“放过那个孩子”,并且也不是“娇纵”时,对他们大有帮助。既和善又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只有在大人理解了人类行为和各种管教方式的长期效果之后,才会有意义。让父母和老师们知道在“积极的暂停”之后应该紧接着做什么,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启发式问题来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是紧接着应该做并且专注于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佳方式之一。

 

四、启发式问题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探讨要求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并且确定对他们重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想要什么。其最终结果是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后果。把后果强加给孩子,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关键是要停止告诉孩子们答案,并且开始问启发式问题。

 

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我之所以把这些问题称为典型问题,是因为提问时要格外注意你不能有腹稿。关键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注意到我没有建议你问 “为什么”的问题。原因在于,“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以一种指责的腔调来问。当孩子们觉得你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时,“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下面的指导原则会帮助你恰当地使用启发式问题: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你对孩子应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预设了答案,你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正是这些问题被称为“启发”式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到你们两个都平静下来。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你的智慧指导你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我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我女儿有一次告诉我,她打算在一次聚会时一醉方休。我倒吸了一口气,说:“跟我说说看,你为什么要那么做?”她说:“很多孩子都那么做,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我克制住想要对她说教的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的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她想了想,说:“他们总是说多么钦佩我,多么为我骄傲。”我接着说:“你认为你喝醉了酒,他们会怎么想或怎么说?”我能看出她在思考,之后她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我跟着又问一句:“那你觉得你会怎么想你自己呢?”这个问题显然让她更费思量。她停顿了一下,说道:“我大概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她随即又加上一句:“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

如果我不知道启发式问题,以及帮助她探讨她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的价值,我也许就忍不住会强加一个惩罚性的后果给她,比如对她禁足。这很可能会促使她偷偷摸摸地去喝醉,而不是相信她可以和我讨论问题。最大的损失将会是她没有机会去探讨她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去发现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回顾

 

总的来说,关注于解决问题能够让孩子学到:

 

    要从错误中学到东西,需要做什么。我们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些什么?有些事情无法完全解决,但能做到最好的是什么?

    怎样才能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当解决方案由孩子提出来,或者是由孩子们一起通过头脑风暴选出的最有益的方案,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以建设性、贡献性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力量。

    错误是学习的机会。孩子们会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你不因为犯了错误而痛责自己,并且把犯错误看作一种学习的途径。

    怎样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你能够想象假如每个人都掌握了这一技巧,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吗?

    怎样停下来、冷静下来并且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出反击。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生活技能!

    怎样创造性地面对出乎意料的问题,而不是心绪败坏,放弃努力。

    怎样培养恰当的(有益于社会的)回应方式。孩子们学会的是“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最有效的逻辑后果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所帮助的办法)。

刚开始学习正面管教方式的家长和老师们,应该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记住不要害怕不完美。要结束管教战争(世界的和平从家庭以及学校的和平开始),我们就必须避免权力之争,并且要营造一种能给孩子和大人都带来长期有效结果的氛围:互相尊重、承担责任、充满自信、足智多谋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重要的是要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关注于解决问题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

 

正面管教工具

 

1.关注于解决问题。

2.“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3.明确问题所在,用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

4.先要去掉那些不尊重人的方案,再让孩子选择他们认为最有益的解决方案。

5.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要冷静下来。

6.“积极的暂停”。

7.询问孩子怎样做会对他们最有帮助——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至少给孩子两个选择。

8.利用家庭会议或班会来解决问题。

9.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

 

问题

 

1.什么是“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2.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什么?

3.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头脑风暴与关注于后果的头脑风暴相比,其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4.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提问来帮助孩子去除那些惩罚性的建议?

5.在寻找解决方案之前的冷静期为什么很重要?

6.“积极的暂停”与“暂停”的传统用法有何不同?

7.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的搭档以惩罚的态度让你去“暂停”,你会怎样想、怎样看、做出怎样的决定?

8.如果你知道每当你需要让自己心里好受些的时候,可以去你自己布置的角落去“积极的暂停”,你会怎样想、怎样看、做出怎样的决定?

9.为什么告诫一个孩子“想想你都做了些什么”是很愚蠢的做法?

10.教给孩子“积极的暂停”,需要遵循哪些重要的指导原则?

11.在孩子“积极的暂停”之后,或者帮助孩子探讨了他们的选择会造成的后果之后,应该紧接着做些什么?

12.把一项后果强加给孩子,与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13.为什么和善与坚定并行很重要?

14.为什么要做到和善与坚定并行很困难?

15.为什么应该避免在心绪烦躁的时候处理冲突?

16.如果不立即处理冲突,大人往往会担心些什么?

17.为什么让孩子参与设立限制会更有效?


留言

熱門文章